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建筑工程技术 540303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修学年限
3年,特殊原因最长可延长至5年
四、职业面向与资格证书
初始岗位 |
材料检测员、质检员、结构检测员、岩土工程测试人员、室内环境检测员 |
资格证书 |
检测人员上岗证、助理检测工程师 |
发展岗位 |
实验室的管理员、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管理工作 |
资格证书 |
检测工程师 |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从事工程材料检测、工程结构检测、岩土工程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及质量控制工作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快适应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人才培养目标 |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土木工程建筑业、房屋建筑业等行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人才培养规格 |
知识要求: •大学生应具备的一般文化知识 •专业常识与动态 •专业基本理论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制 •信息科技 |
技能要求: •常用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与评定工作技能 •一般工程结构检测的常规技能 •一般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常规工作技能 •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管理工作技能 •工程材料质量及结构检测等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技能 •一般的室内环境检测工作技能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施工、管理工作技能 |
素质要求: •正确的人生观 •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 •遵纪守法 •自尊自强、自爱自律、诚实守信 •责任意识 •敬业精神与专业态度 •职业道德 |
六、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等)
根据贵州省土木工程检测行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定位,创新“技术平台宽阔,职业岗位明确,教学与生产对接”的“校企联动,学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检测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做到教、学、做、创一体化,保证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人才培养以“2+1”的方式进行,即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2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第二阶段为1年,学生到土木工程检测企业通过顶岗实习掌握相关的岗位工作能力,最终完成学业
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岗位 |
具体任务 |
岗位工作要求 |
材料检测员 |
从事常用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与评定工作 |
掌握工程材料品种、性能、规格和使用的基本知识; |
结构检测 |
从事一般工程结构检测的常规 |
掌握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以及检查方法; |
岩土工程测试 |
从事一般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常规工作 |
掌握基桩低应变动测和高应变动测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掌握基桩静载试验的试验方法及基桩工程检测的要点 |
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管理工作 |
从事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管理工作; |
掌握工程材料品种、性能、规格和使用的基本知识;掌握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以及检查方法。
|
实验室的管理员 |
从事工程材料质量及结构检测等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
掌握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工程、岩土工程等结构工程的检测技术。 |
室内环境检测员
|
从事一般的室内环境检测工作 |
掌握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技术。 |
施工、管理员 |
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施工、管理工作。 |
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和结构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
八、课程设置及要求
1、高等数学(60学时)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通过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要掌握进一步深造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几何应用、二重积分、无穷级数等。
2、建筑制图与CAD(36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投影的基本知识、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剖面图和断面图等。
3、建筑构造与识图(36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图识读基本知识及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从而具有对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以及工程图样在实际中的绘图和读图的能力,适应专业岗位需求。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民用建筑概述、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板层与地坪层、楼梯、屋顶、门窗、变形缝、工业建筑、建筑施工图识读等。
4、建筑材料(72学时)
课程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建筑材料性能认识及检测过程中试样选取、制备、仪器和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质、石材、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及砂浆、墙体及屋面材料、金属材料、木材、防水材料、工程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
5、建筑力学(68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建筑结构的组成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对结构内力、应力及位移的分析计算问题具有初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如建筑结构、平法识图与钢筋翻样等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平衡计算,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构件的变形和结构的位移计算、压杆稳定、截面的几何参数等。
7、建筑结构(60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的设计的计算方法及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计算、绘图技能,并训练学生运用结构设计规范、结构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设计资料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筋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扭构件简介、受拉构件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简介、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等。
8、平法识图(68学时)
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图解能力,使学生对建筑结构图纸的识读和建筑制图的基本规范、规定有所掌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图的基本知识,建筑施工图的组成与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知识,结构施工图的组成与识读,梁、板、柱、剪力墙、楼梯、基础平法施工图识读等。
9、建筑工程测量(60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对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知识;并通过测量放线工中级工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上岗从业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小区域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识读和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籍测绘与房产测量、测设基本工作、施工测量、路线工程测量等。
10主体结构检测(90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工程质量检测的一般方法,掌握工程质量评定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进行各种结构的检测鉴定及耐久性评估工作。
课程内容:
混凝土、砂浆、砌体强度现场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检测;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
1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60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土力学中土的物理性质、地基的应力、变形、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土压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了解地质工程相关内容。并能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地基勘察资料选择一般地基基础方案,运用土力学的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及土坡稳定、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地基处理、区域性地基等。
12、岩土及地基基础检测(60学时)
课程目标:了解基桩低应变动测和高应变动测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掌握基桩静载试验的试验方法及基桩工程检测的要点。
课程内容: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检测;桩的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锚杆锁定力检测。
13、市政工程检测(30学时)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掌握道路工程概论、道路工程构造与识图、道路工程施工,桥梁工程概论、桥梁构造与识图、桥梁工程施工;排水工程概论、排水管道构造与识图、排水管理工程施工应当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是从市政工程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入手,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预控和过程中监控产品质量的基本职业能力,通过合理地检验各道工序实施的方法和验证手段使得产品按质按量按时的标准完成,从而达到合理地监控工程质量的目的。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熟悉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检验与评定,为学生毕业后能基本上独立完成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管理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
城市道路的性质、作用与组成城市交通对道路的基本要求、城市道路的交叉、城市道路的构造、道路工程施工、桥梁的基本结构体系、桥梁上部结构构造、桥梁墩台与基础的构造、桥梁施工、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公共厕所
土石方路基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路面基层、底基层质量检验与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及沥青路面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桥梁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排水管渠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隧道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
九、教学活动安排(附件一教学进程表)
十、选修课列表
十一、考核与评价
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与生产过程系统性相适应、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相适应、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方式相适应的迥异于传统方法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
a、以“为促进学生改善而评价”为导向,改革评价方法、体系;
b、以“过程持续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学习过程的持续评价;
c、在设计考核方案时,知识、技能、态度、应用四方面并重;
d、评价标准应明确能力标准、课程标准,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课程评价模式。
十二、毕业条件
毕业条件 |
必修学分 |
选修学分 |
学分 |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
33.5 |
|
个性化发展课程 |
|
7.0 |
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
32 |
|
专业基础课程 |
16.5 |
|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
|
8 |
综合实践课程 |
50.0 |
|
资格证书 |
工程测量员(中级)或BIM技能等级(初级)证书 |
其他条件 |
|
十三、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一般不低于 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 5 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建设行业及本专业发展动态,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主要从建筑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 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应满足识图实训、构造认知实训、测量实训、CAD 操作实训、工种实训、施工技术实训、施工组织实训、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质量检验实训、BIM 建模与应用实训,建材实验、力学实验、结构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等的需要。
(1)识图与 CAD 操作综合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工程打印机,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 Office 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安装建筑绘图工具软件,安装建筑与结构绘图及设计专业软件。用于 CAD 操作、建筑工程图绘制与识读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2)构造认知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 Office 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配备建筑标准图集、工程案例图库、建筑模型、传统及装配式建筑构造节点模型、相关仿真软件。用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及认知实训。
(3)测量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配备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 GPS 等测量仪器及配套的工具,安装数字化成图软件。用于建筑施工测量课程教学、测量仪器安装调校及测量基本实训。
(4)工种实训室
配备钢筋工作台、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弧焊机、对焊机、电渣压力焊机、钢筋套丝机、钢筋挤压机、砂浆搅拌机、模板及相关运输设备和工具等。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工艺操作仿真软件。满足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模板工的工艺实训需要。用于主要工种操作实训。
(5)施工技术实训室
配备知识、技能点满足教学与实训要求的实体或虚拟建筑工程载体,安装施工技术管理、质量检测相关软件及必要设备与工具。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用于建筑施工技术及工程质量检测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6)施工组织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施工项目管理相关软件,配备项目管理案例资料及施工现场布置图库或模型。用于施工组织课程教学与实训。
(7)计量与计价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工程计量计价相关软件、三维算量软件。配备有关定额、标准。用于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与实训。
(8)BIM 建模与应用实训室
配备服务器、投影设备、白板、交换机、计算机、打印机,网络接入或 WiFi 环境。安装 Office 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安装 BIM建模软件,安装 BIM 施工、质量、造价、运维及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等相关软件。用于 BIM 建模、BIM 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专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应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专业领域相适应的图书、期刊、资料、规范、标准、建筑法律法规、图集、定额及工程案例图纸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手段
课程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组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地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任务,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并作出决策,然后实施工作计划,学生通过学和做完成工作任务, 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2、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情景描述环节,将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串接,采取启发引导等方式,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查询资料,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无论是学习理论还是实践操作,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同时,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任务实施过程关注企业文化、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的养成,树立高尚的品德和严格的纪律观念,学生逐渐养成了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的习惯。
(五)学习评价
课程的成绩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过程性考核方法,每完成一个学习(工作)任务,均进行学业成果的评价反馈,采用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0%、20%和70%。学生自评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从查阅资料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纪律观念、工作态度、安全文明、学习主动性、作业完成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肯定自我学习成果,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间互评主要通过对其他组展示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体现为实物、视频、PPT、文稿等形式)进行评价并结合平时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互相评价;教师每天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纪律情况、班前会组织策划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计划实施情况、成果展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个综合性项目结束后,组织一次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质量管理
(一)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二)学校、二级院系及专业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四)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